《饥饿游戏》
《饥饿游戏》中“赞助商”这个词频频出现,每次听到都有种被刺了一刀的感觉。这是个被“赞助商”控制的世界,他们赞助赛事、赞助政治,用涌动的金钱控制或改变着规则,当然,他们还离不开权谋的配合,商业与权力属一丘之貉,但很多时候商业力量还要大于权力,因为再强有力的权力也要从“赞助商”那里汲取血液以巩固自身。
我更愿意把《饥饿游戏》当作一部政治电影来看,总统为维护战争后的新秩序,每年要从12个区各挑选一对少男少女做贡品,24个人参加一档名为“饥饿游戏”的电视直播节目,只有一个人能活下来,此举用意在揭示生存之不易与残忍,避免战争再度发生。以牺牲个体来换取整体利益,这种价值观本身在西方就不会得到认同,但“饥饿游戏”之所以能推行到74届,因为它完全采取了娱乐化的包装手段。
从这个游戏身上,可以看到选秀、野外生存等流行全球十数年娱乐节目的精髓,制造矛盾、突出血腥、提供希望、煽动观众……在各种电视荧屏闪烁的画面中,人民揪心于节目中少男少女们的生死,而忘却了用群体反抗来重新安排自身的命运。电影中有段情节是,来自12区的人民无法忍受被节目愚弄,奋起冲击直播现场,但节目操纵者只不过通过小小地修改了一下规则,就消灭了这场抗争,因为12区人民又看到了来自自己所在区域的男孩、女孩活下去的希望,利用这种希望来继续愚弄民众,是电影最具批判意义的一点。
《饥饿游戏》之所以在全球如此火爆,其创意性设计占了主要功劳。原着以及电影揣摩透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暴力与血腥,这种本能的存在,为统治者创建一个毫无人性的游戏提供了基础。作品最大的热点在于,无论观众愿意与否,只要坐在影院的位子上,你就成为电影中围观“饥饿游戏”的一分子,你会和片中的观众一起,选择自己喜欢和支持的对象。这是创作者对观众的一种“绑架”,但不得不说,这种“绑架”创造了更多促使观众进影院的动力。
除了标准的好莱坞式结尾外,《饥饿游戏》的一些立意其实带有“反好莱坞”色彩。它没有突出人民力量的价值,制造的英雄形象不再是拯救世界、拯救国家而是拯救自己,而这通常是好莱坞电影最爱表现的地方。此外,它还将弥漫于全球的焦虑情绪传递了出来,在权力与商业双重力量的影响下,年轻人乐于被操纵、失去信仰、缺乏爱与信赖……“饥饿游戏”中那些年轻人互相屠杀的镜头,是现实生存竞争最血淋淋的体现。
剥掉《饥饿游戏》的形式外衣和批判立场,就其娱乐效果来看,这是部很一般的电影。时间冗长,情节简单,缺乏戏剧冲突,也没有多少感染力,但正是因为创作者对当下世界普遍规则的洞察和对人性的了解,赋予了这部电影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想起来也挺可怕,这何尝不是商业运作精细化到很高境界后,对人精神世界的一次强势入侵?
(韩浩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