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深秋之葵下载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2010纪录片《外滩佚事/外滩》BD国语中字1024高清无水印

1
孤星独吟 发表于 2011-4-26 12:2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 文 名 外滩佚事/外滩

  ◎英 文 名 The.Bund

  ◎原  名 N/A

  ◎年  代 2010

  ◎国  家 中国

  ◎类  别 纪录片

  ◎片  长 90 Min

  ◎导  演 周兵 Bing Zhou

  ◎主  演 金士杰 Shijie Jin

  许玮宁 Tiffany

  罗瑶 Yao Luo

  崔杰 Jie Cui

  郝平 Ping Hao

  ◎简  介 

  剧情简介

  《外滩》讲述的是一个长达一百多年精彩的上海故事。外滩从一个泥滩成长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港口和金融中心,这里发生着人类历史上最传奇的财富故事。我们在这部纪录电影中将讲述六个人在这座城市里的经历。他们中有英国人赫德、法国人FANO、来自日本的李香兰、中国的叶澄衷、杜月笙和周璇。在他们身上分别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梦想,那是关于金钱、权力、爱情的梦想。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不仅讲述这六个人的命运和情感的变化,还会展示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上海这座城市以及外滩从19世纪50年代直到今天,它的城市面貌的变化都将在这部纪录片里得到展示。在细腻的人性情感表达中,本片将带给大家一段魔幻和史诗的外滩历史。

  幕后故事

  1.外滩是一个象征,彼岸,没有执于过去,也不追求未来,而感受当下的感动和力量。外滩是上海的象征,灵魂。

  2.上海是一个美丽而精细的城市,充满魔力的城市,也同样充满着琐碎和计较。在匆忙的人群中,人们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奔忙,这里面也有许多怀揣梦想,有热情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一百多年来,他们虽历经不同的时代,但梦想的脚步都从未停止。上海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

  3.中国人喜欢宏大叙事,而少关注个体。我们应该在历史中学习东西,但不能被历史束缚。

  4.外滩如同上海的一个注脚,地理区域并不宽阔,却包容了上海乃至中国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如果说《故宫》是一个国家的记忆,一个公共的记忆,那么《外滩》应该是无数个体的记忆,我希望围绕着人,人的情感,人的命运和命运变化中的细节去寻找属于外滩的答案。甚至有一种冲动,我希望把固化的外滩当成一个生命体去创作,经历了一百年的她就像人生充满起伏,很多个体梦想和国家梦想交织在里面。

  5.外滩,她影响中国,连接世界。我们将尝试寻找上海与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和孟买等世界城市的内在精神气质上的联结,站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来解析外滩的历史文化内涵。

  6.纪录片讲求非虚构、真实,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借用电影化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影像的品质,包括这次我们计划邀请明星出演真实历史人物,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但是,由于我们拍的是纪录片,所以面临一个如何真实表达历史信息的问题。我的原则是,一旦有演员伤害了真实,那我宁可放弃。

  7.一个纪录片导演既要担任公共媒体的责任,又如何保持个体创作的独立性和特色?在一次创作结束后,永远会有这个问题浮现出来。我总结了纪录片导演应该遵守的三种关系:"你受雇的机构要求的基本价值观永远不能忽视"、"我们电视的作品是为谁服务的?"、"做纪录片需要你导演鲜明的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8.上海是一个美丽而精细的城市,充满魔力的城市,也同样充满着琐碎和计较。在匆忙的人群中,人们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奔忙,这里面也有许多怀揣梦想,有热情、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一百多年来,他们虽历经不同的时代,但梦想的脚步都从未停止。

  9.我为什么讲几个梦,在上海外滩这一百多年在轮回,关于个人的事业,精神、财富、年轻人的爱情,每个人在不同的时代有梦想,他用他的行为实现梦想的时候,我提出疑问,我们拥有这些梦想之后还有什么,这是上海今天面临的问题,所有的城市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电影介绍

  7月22日,G有史以来的最大纪录片投资--纪录大电影《外滩》邀请沪上数十家主要平面媒体共同观看了20分钟的精华版《外滩》, 该版本作为世博特别版也将在世博文化中心世博影院循环播映,给世博游客一次上海历史文化的体验与享受。

  看片会上,《外滩》的出品方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发行方五岸传播总经理何小兰分别介绍了《外滩》目前的制作和发行进展,著名影评家石川真情流露畅谈了个人观感和思考。

  应启明:读懂情人墙,就读懂外滩

  会前,应启明刚刚才从北京返回,去参加《外滩》电影版修改和电视版的初步编辑。此前作为MIDA开幕影片的《外滩》长达120分钟, 而最终进入院线上映的版本将是90分钟,结构上也会从原来的六个人物缩减为五个。应启明透露,主要是删掉了法诺这个人物,原因是上海观众对于法诺并不熟悉,也没有很大了解的欲望,再衡量篇幅的原因,只好割舍了。

  90分钟的电影版《外滩》是5*50min的电视纪录片《外滩》套拍的一个作品,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电影版具有更强可看性,充分利用了"真实再现"这一形式,让纪录片变得平易近人,老少皆宜。应启明透露,国家地理频道已签约投资改编60分钟《外滩》海外版,将在国家地理的全球分布网络中播出,将大量保留电影中"真实再现"的部分,毕竟,这种故事的表达方式容易被世界接受,卖得好。而电视版的《外滩》更重视纪录片本身内涵,情景再现很少运用,比较像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大量采访配合历史资料。

  为什么要拍外滩?这个话题现场又被谈起。应启明谈到,都说,中国100年历史就看上海。但外滩背后到底是这座城市怎样的一种精神?比如在电视版《外滩》的最后一集,聚焦了60年代盛况空前的外滩"情人墙",对于"情人墙"现象也有了新的解读。虽然这段历史在电影版《外滩》中没有来得及呈现,这是因为电视版和电影版的分工不同,最后的表现形式也不一,电影需要满足的审美需求更大些,面临市场的检验也更严苛。但是,谁能读懂外滩的"情人墙",也就读懂了上海。

  关于人物的选择,应启明谈到,赫德代表了最早来到中国的一批西方人,他们的出现对中国有触动,并引发了一定程度上自身改造;叶澄衷的第一桶金就来自外国资本家,他的经历也代表了这一时代的中国商人与西方的独立竞争;周璇是个孤儿,出身卑微,凭借自己的努力站上了上海滩的舞台;李香兰则是中日战争和民族仇恨的牺牲品;杜月笙是个多面性的人物,他不仅仅代表上海滩黑社会,他也有自己民族的立场,政治的选择。电影中的有些细节和道理都可以辐射到当下社会,不直白但有启示意义。

  应启明也谈到了一些小遗憾,由于第一次做纪录电影,在表演的分寸、剪辑、前期拍摄上都存在经验不足的瑕疵。国外的很多纪录片都走进艺术甚至商业院线放映,而纪录片在中国市场的确还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模式。但前阵子MIDA影展的上座率占到72%以上。中国纪录片要打开真正的市场,就不能放弃影院这块平台。

  何小兰:打造纪录大电影的新概念

  此次五岸传播作为《外滩》的发行方,打出了"纪录大电影"的概念,希望它在纪录片的生产播出发行上取得一些尝试和突破。

  何小兰认为电影版的《外滩》 不是单纯的纪录片,整片大段落的由演员扮演,充满了心灵冲突的场景,有大电影的影子。导演周兵叙事的手法也借鉴了剧情片的手法,有扮演有史料镜头,两者叠加和相互补充还原了当时当地的历史真实情景。

  有媒体问道,同样作为进院线的纪录片,怎么看待《海上传奇》的市场反应?何小兰谈到,当然希望《外滩》在票房上有更大的收获。也承认《海上传奇》和《外滩》两者的确也有些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北方导演及团队来演绎上海题材。请非本土的导演来表现上海这座城市的本土精神,有一定距离感,与上海人看待自己很不相同,正是这种距离感让这种表达更客观。何小兰认为,比如先李香兰这个人物,此前历史已经有一些的定性和判断,而在这个北方团队的演绎里,多了历史材料的补充和情感的描述,多一种视角的看待,我们不知不觉也被打动了。在上海滩的风云历史中有太多风云人物,对于重点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对于观众有一种新鲜,对于已有历史观点也是一种补充。

  《外滩》先后花五个章节讲述五个人物的命运,而在最后一个章节交代这些人物的命运的结局和历史评价。这样一个脉络下来,让观众,尤其让上海本地观众自己对这个城市的精神和这个城市里的人的精神有了一个具象的体验。

  作为纪录片,外滩在叙事和特技上的突破,使得它在长三角市场乃至北京等一线城市都有较大院线愿意发行。对于最终的片名,何小兰表示可能还有调整,希望最后的名字既符合大电影的气质,又能以真情实感打动观众引起共鸣。这是五岸传播第一次独立发行大电影,影片将在8月底左右上映。

  石川:一种更成熟的历史观

  著名影评家石川是在6月7日的MIDA开幕式上观看的120分钟版《外滩》,是个一个多月,积累了很多感受,在现场与媒体坦诚的分享。

  第一,《外滩》体现了一种更成熟的历史观。传统历史观从阶级斗争、民族主义等角度,看待外来资本特别是上海开埠以来,都是站在对立面的。但《外滩》中,叶澄衷发家致富的资金都来自于西方,西方的资本实际是民族近代国家近代化的启蒙者,可见,创作人员的历史观被解放出来了。这种历史观在我国比较敏感,但历史学界早已摆脱,但在教科书、媒体还停留在过去的观点,很多相关题材的电影与国际的历史观视角差距太大。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外滩》可以向海外销售并被国际市场接受。李香兰的故事很复杂,日本的身份却认同中国。在两个民族战争中,种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这种分裂,的确很痛苦,左翼过去观念是掩盖个人内心的挣扎,如今换个角度,把个人的体验释放出来,《外滩》非常具有人情味。对历史要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解读视点,《外滩》做到了。

  第二,全新的历史态度立场。过去讲历史总是从宏大角度,缺乏人个角度和体验。历史是由一个个个体的命运组成,历史因此显得丰满,但过去缺乏这种态度。本片通过五个具体人物将上海历史,将这段宏大的百年历史通过叙事和细微个体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有成就感(叶澄衷),有挫败感(周旋),也有悲喜交集(李香兰,赫德),个人与历史潮流结合,这是一种奇特历史景观,其他影片不常见。另外,《外滩》里有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比如爱迪生公司的上海街景,上海有史以来最早的资料都是首次在电影镜头中出现。

  第三,北方团队制作。都在把《海上传奇》和《外滩》相比较,石川觉得两者有类型上本质区别。《海》是访谈型、调查类的,《外滩》是文献类的。石川还认为,非本土导演对上海的把握认知与上海人不同。上海导演来拍心态放不开,把握不了本质,而外来导演心态会更放松,不知本质的标准答案,因此放松因此更客观出彩。《海》是一种碎片化的记录,《外滩》也是。通过几个大小人物来勾勒架构,片段化是非常重要特征。另外,《外滩》还用传奇性的眼光看待这个城市的历史。比如叶澄衷这个人物,身份多样,实际他在上海文化史上地位也很高。澄衷中学校友录里名人无数。什么叫传奇?就是很多超出日常生活的经验,常人达不到的称为"传奇"。

  第四,真实再现对于纪录片来说是一个解放。《外滩》构成纪录片制作观念的解放。导演非常大胆的大量使用"情景再现",过去这种手段在纪录片创作中被视为禁忌。让我们回看纪录片的定义是什么?就连《北方那努克》里面都有扮演,所以不要轻易而固执地给纪录片设定界限。近几年,真实再现纪录片慢慢兴起,商业化潮流显现。个人来讲,石川鼓励这种手法往前推进,这符合国际潮流,故事片与纪录片的界限应当模糊,两者应融合互有元素。所以《外滩》对国内纪录片有示范作用。

  关于纪录片的市场,石川坦言纪录片之所以被市场冷遇,是因为大部分观众对纪录片不了解,或者是没有看到真正好看的纪录片,也没有形成主动买票进影院观看的文化习惯。或者,纪录片真的永远不可能成为院线的主流片种,但还是可以寄望观众面越来越广泛,更多人认同接纳喜欢《外滩》的样式。

  票价:《外滩》不走低端路线

  关于票价问题,有记者提到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在全国平均票价是十几元,《外滩》票价如何?一方面来说,一般影院都有最低票价的限定,团体票价的最低限价才可能在10-20元。作为发行方来讲当然希望以最优惠价格把观众请进影院,但院线、影院自身规模导致票价的门槛也不同。另一方面,一部好的电影有自己的市场价值,《外滩》不希望走低端路线发行,作为纪录大电影上映,决不能太廉价,否则连爱看的人也不愿去看了,低价会导致印象那是个烂片。《外滩》会努力把票房扶植起来,不能让受众认为看纪录片是低档的事情。无论是纪实频道还是五岸传播都对票房有期待,希望纪录大电影的发行在影院培养出一批爱纪录片的群体,期待更多纪录片爱好者走进影院。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2
che 发表于 2013-1-31 14:59: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撸主好人一生平安
3
704095515 发表于 2020-1-23 09:33: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深秋之葵下载站   

GMT+8, 2024-11-16 10: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